交匯點新聞12月23日報道我校退役軍人培養工作,報道內容如下:
以創新求質量:江蘇師范大學不斷開拓退役軍人人才培養工作新局面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退役軍人工作,從實現強國夢、強軍夢的戰略高度,對退役軍人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和重大部署,為新時代退役軍人工作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江蘇師范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退役軍人工作重要論述,落實國家強軍戰略,深化改革創新,積極擔當作為,充分發揮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主陣地作用。江蘇師范大學前身是1952年創辦于江蘇無錫的軍轉干部文化速成學校,學校秉承紅色優良教育傳統,著力構建富有時代特征、彰顯學校特色的退役軍人人才培養體系,助力新時代退役軍人人才培養高質量發展,著力打造新時代人才強國建設的新引擎。
“新模式”:推進大學生國防教育與轉業軍官培養融通互促
國防教育是培養大學生國防意識、軍事技能和報國行動的重要途徑。為進一步推動退役軍人人才高質量培養,江蘇師范大學專門成立了退役軍人學院,在全國率先探索并實施了轉業軍官進高校“為期一年全日制融入式”人才培養工作的“徐州模式”。該模式針對大學生與轉業軍官差異性以及兩者互教互學、融通互促的可能性,實行“四不同+四相同”融入互促教育培養方式:同一批入校的轉業軍官分別在“不同學院、不同專業、不同年級、不同班級”與大學生“同時間、同地點、同課程、同要求”學習。在學好專業課的同時,還組織開展異地現場教學實踐活動,聘請校內外專家進行每周一場學術報告,擴大了轉業軍官的知識視野。“徐州模式”不僅有效提升了轉業軍官專業技能,破解了地方轉業軍官安置困局,也為大學生提供了寶貴的軍事和國防教育資源,首創了“大學生國防教育與轉業軍官培養融通互促、雙向賦能”的教學模式,體現了江蘇師范大學“人才培養強質量、服務地方強擔當”的辦學特色。
“新品牌”:創新高校退役軍人人才培養實踐教育大課堂
江蘇師范大學始終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善用退役軍人人才資源打造實踐育人“大課堂”,創造國防教育“新陣地”,高質量實施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讓青年學生在實踐大課堂中立報國強國大志向、做挺膺擔當奮斗者。一是打造退役大學生士兵專項碩士研究生“研之迷彩”社會實踐品牌。自2016年起,學校已招收“退役大學生士兵”專項計劃碩士研究生121人。組織開展了“我的青春穿軍裝——軍旅回憶”“憶軍旅歲月·做時代先鋒”“美德為先·聚智引航”分享交流活動,以及“聚焦勞動技能提升”“聚焦勞動品質養成”“聚焦勞動文化建設文化”勞動教育系列活動。通過弘揚革命精神、傳承優良作風,進一步增強了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二是打造退役大學生士兵“先勝”迷彩青春中隊志愿服務品牌。通過扎實開展紅色基因傳承與革命文化教育,幫助廣大青年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與價值觀。打造“我的烽火歲月”——抗美援朝老兵口述史訪談工作品牌。團隊對50多名親歷者進行了深入訪談,搜集整理了30余萬字的口述實錄和100多小時的音視頻資料。依托該活動開展的實踐項目《老戰士口述史訪談:傳承偉大抗美援朝精神的創新路徑探索》在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紅色專項活動中榮獲三等獎。三是打造“最美退役大學生”先進事跡宣傳校園活動品牌。開展“最美退役大學生”評選活動,舉行先進事跡專場報告會,將“退伍不褪色、學業建新功”的退役大學生先進事跡在全校范圍內宣傳。把退役軍人的先進事跡有機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接地氣、增底氣、注生氣。
“新成果”:服務國家退役軍人工作高質量發展“走在前”
服務教育強國建設是高校肩負的光榮使命,江蘇師范大學一直致力于辦“好的教育”,做“有用學術”,不僅在退役軍人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也在退役軍人理論研究領域走在了時代前列。為推進退役軍人人才培養與理論研究協同發展,學校專門成立了退役軍人研究院。2021年9月,學校入選國家退役軍人事務部首批“退役軍人事務研究基地”。三年來,承辦了全國退役軍人事務研究基地研討會,獲批國家社科基金立項資助項目1項、教育部課題2項,完成退役軍人事務部專項課題5項、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1項、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項目2項以及徐州市課題4項。5項研究成果被退役軍人事務部采納,10多項研究報告被省、市退役軍人事務部門采納應用。退役軍人研究院院長劉禮明被國家退役軍人事務部聘為專家咨詢委員會咨詢專家,劉禮明、劉愷等教授多次受邀赴西藏、江蘇等地講學,充分發揮了高校智庫作用和社會服務功能,回答了“強國建設、高校何為”的時代命題。(劉姍 潘映錸)
報道網址鏈接:
https://jhd.xhby.net/share-webui/detail/s6768dcdfe4b0595c185fb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