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教育報4月12日報道我校西部支教,報道內容如下:
近年來,江蘇師范大學持續為西部地區“送教送培”——
跨越山海,助力振興
■本報通訊員殷子鈺 吳向裕
不久前,江蘇師范大學第十一屆研究生青海支教團正式開始了一個學期的支教之路。18名支教團成員心懷熱愛、跨越山海,從五省通衢的江蘇徐州來到海藏通衢的青海海南州,接過支教的接力棒,奉獻西部,揮灑青春。
近年來,江蘇師范大學主動開展教育幫扶,在教師培訓、志愿服務、公益支教等方面全方位對接西部教育薄弱地區,走出了一條符合時代要求、具有師范教育特色的助推教育高質量發展之路。
深耕基礎教育,開辟教育援疆新通道
“以往在給學生講復數題目時,用的是傳統的分母實數化的方法,學生往往感覺復雜難懂。現在高校專家給我們提供了更加有效的講題方法,學生們很受用。”日前,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昭蘇縣第一中學高三年級教師董彩在線上聆聽了由江蘇師范大學開發的教師培訓課程,獲益匪淺,立刻開展了教學反思和創新實踐。
一個江蘇的教師網絡培訓平臺緣何在數千里之外的新疆昭蘇受到歡迎?2018年,為了提升當地中小學教師的教學能力,江蘇師范大學把早前為泰州教育系統開發的“泰州教育生活云”網絡培訓平臺引入昭蘇,致力于解決當地教師在教學與科研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難題。目前該平臺已全面服務于昭蘇基礎教育改革實踐,惠及當地一線教師3000余人。
“實現國家基礎教育現代化的關鍵一環在西部。這個培訓平臺能在昭蘇落地開花,得益于它潛在的應用價值。通過長期科研攻關,我們目前已幫助當地有效破解了基礎教育領域教師專業發展和課程改革等難題。”平臺主創團隊負責人、江蘇師范大學教授魏本亞表示。
借助該網絡培訓平臺,江蘇師范大學廣泛開展教育對口援疆,使得一大批當地教師與江蘇的高校專家、基礎教育教學名師建立了聯系。“兩地教師在云端共同備課、開展教學設計和科研輔導,這對于兩地基礎教育發展也是一個交流反哺的過程。”魏本亞說。
加快推普教學,教育振興帶動產業振興
在西藏自治區米林市南伊珞巴民族鄉才召村,“江蘇師范大學”已經成為村民們耳熟能詳的名字。該校“推普助力鄉村振興”實踐團的師生們來到這里后,通過入戶調研的形式開展普通話示范教學。志愿者們耐心幫助村民糾正發音,幫助村子發展文旅產業,努力講好新時代的西藏故事。
作為第二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近年來,江蘇師范大學語言學教師團隊通過語言文字建檔、普通話教學培訓和評估驗收等工作,幫助西部民族地區青壯年跨過生活和就業上的語言難關,加快致富步伐。
“會說普通話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群眾來說意義重大。我們把科研工作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相結合,助力少數民族地區群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推進鄉村振興工作。”江蘇師范大學語言學教師團隊負責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楊亦鳴說。
為了幫助少數民族地區青壯年更好地學習和掌握普通話,實踐團師生選取了應聘、購物、餐飲等日常生活場景,編寫實用教材《最簡實用普通話100句》,目前已編寫傈僳語、彝語、維吾爾語、納西語、藏語等少數民族語言對照版本,幫助3萬名少數民族青壯年打通語言關,助力鄉村教育振興和產業振興。
支教+思政,演繹蘇青兩地“山海情”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當地第五民族高級中學的國旗護衛隊遠近聞名。該校國旗班由來自江蘇師范大學青海支教團的劉慧承訓,在江蘇師范大學升起的五星紅旗跨越山海,多次在這里升起。
劉慧是海軍某部隊退役士兵,2021年考入江蘇師范大學攻讀碩士學位,連續兩年參加青海支教。支教之余,劉慧發現第五民族高中的國旗護衛隊專業水平有限,于是他立即向學校申請,重新組建國旗班,并擔任國旗班教官,為孩子們手把手訓練。在同德縣中小學田徑運動會上,劉慧和孩子們還應邀參加開幕式并承擔升旗任務。
作為江蘇省對口援青參與單位,自2015年來,江蘇師范大學先后選派研究生189人次到海南州開展支教。來到這里后,研究生們把學校所學的前沿知識運用到日常教學中,與一線教師深入探討教學方法。除了承擔教學任務外,他們還積極參加班級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的工作,引導孩子們堅定理想信念,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為進一步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江蘇師范大學還探索成立研究生青海支教團臨時黨支部,引導青年黨員積極投身志愿服務、鄉村振興等工作,主動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我們始終立足師范教育本色,全方位支援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努力展現教育強國建設之江蘇作為,讓辦學成果惠及更多少數民族群眾,促進東西部地區教育均衡發展。”江蘇師范大學校長周汝光表示。
報道網址鏈接:
http://epaper.jsenews.com/Article/index/aid/8285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