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日報3月12日刊發了對我校顧穎老師的專訪,報道內容如下:
顧穎:讓漢代文物靚起來動起來
本報記者張瑾
3月9日,一場名為“神之營之”的漢畫主題創作展在云龍湖畔的趙緒成藝術館開展。展覽包括漢畫主題繪畫和漢畫故事視頻兩個內容。以漢畫像石為底本進行的二次創作,讓漢代文物靚起來、動起來。創作它們的,是江蘇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顧穎。
當天的顧穎,一襲紅色漢服加黑色斗篷,英姿颯爽得如從中國畫中走下來的女俠。她的作品以獨特的方式探索、傳承和傳播漢文化,展現出對漢文化、信仰和民族精神的深入思考和表達。
展覽吸引了來自江蘇師范大學、民盟徐州市委員會、徐州市兩漢文化研究會、徐州博物館(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徐州市美協、徐州市青美協相關負責人和藝術愛好者前來觀瞻,并獲得好評。
漢畫像是漢文化的形象史詩,其藝術形式的獨特性與創造性是其他藝術很難相比的。在民族藝術復興的當下,顧穎以弘揚漢畫像石藝術傳統文化為己任,在從事學術研究的同時,又把漢畫像的研究落實到具體的圖像創作中,通過藝術的形式表現出來。
圖畫天地,品類群生,雜物奇怪,山神海靈,顧穎在她的60幅漢畫主題繪畫中,展現出生動的漢代神話世界,色彩斑斕,意趣盎然。《連理枝》《北斗星君出行圖》《漢代水榭圖》等一幅幅以經典漢畫為原型的水彩畫,將觀眾帶入遙遠的漢代,在充滿夢幻色彩的圖景中,共情于她對漢代人生存境遇的深度理解。
漢畫像藝術神秘玄妙,相關學術成果在大眾中聞者寥寥。為了讓這一中華藝術瑰寶更廣泛地傳播,近年來,顧穎率領團隊將漢畫的故事元素通過數字技術,演繹成動人的視頻短片,短小精悍又通俗易懂。
在展廳的電子觸摸屏前,隨著觀眾的點擊,《泗水撈鼎》《孔子問禮老子》《李善撫孤》等總計200多分鐘的漢畫故事,通過漢畫元素動漫和畫外音解說,娓娓講述一個個富有教育意義的人文典故、神話傳說,引人入勝。
顧穎獨到地洞察漢代圖像背后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在對漢代繪畫圖式的反思中開創屬于自己的創新之路,得到了她的博士后導師、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張道一的高度肯定:“顧穎勇于突破華麗外表的表象,不斷探索,始終保持著天真與純粹。”
張道一教授引用東漢辭賦家王延壽創作的《魯靈光殿賦》中“神之營之,瑞我漢室,永不朽兮”中的“神之營之”來命名畫展。在他看來,顧穎并不是一個簡單的觀察者,她更是一個用藝術創意來傳承和表達漢文化內涵的創造者。
從江蘇師范大學碩士到蘇州大學博士、東南大學博士后,顧穎迄今已完成“漢畫像與傳統審美觀念研究”等5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對于顧穎的成長和成就,江蘇師范大學漢文化研究院院長朱存明教授將之歸因為“不但天生聰慧,更加勤學刻苦”。
朱存明教授從中國知網論文的大數據中發現,自1956年到2023年,有關漢畫像研究在全國論文下載率排名第一的是顧穎的博士論文,下載量4600多人次,足見顧穎在漢畫研究領域的貢獻和影響力。
“顧穎的創作,體現了中華文明具有的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朱存明教授說,“上世紀30年,魯迅先生就曾廣泛收集漢畫像石拓片。他認為漢人石刻氣魄雄大,汲取漢畫元素進行版畫創作是一種創造。如今,漢畫藝術在形式上完成了歷史的蛻變,轉化成一個具有現代精神的藝術作品,令人欣喜。”
對于自己的階段性成果,顧穎深感重任在肩:“感謝陪伴了我18年,陪伴了我一整個青春的漢畫。它在我的心中寄存著一份難以描述的感情。對我來說,從事這項工作不僅是出于一種熱愛,更是一種信仰和承諾。”
“我不想讓漢畫像卓越的魅力僅僅為我個人享受,我渴望將它的光芒照射到更多的人心中,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漢畫像藝術。”回憶自己的求索之路,顧穎并不輕松,但又覺得在熱愛面前,苦和累都不算什么。
“這么多年來,我經常會有精衛銜微木而難以填滄海的無奈,甚至在做了很多次無功而返的嘗試后,心里很失落。但從國家、社會和師友們的支持和認可中,我又強烈感受到漢畫像對我的召喚和引領。我非常清楚,這份熱愛和堅持需要不懈地努力才能實現。”顧穎說。(本報記者張瑾 攝)
報道網址鏈接:
http://epaper.cnxz.com.cn/xzrb/html/2024-03/12/content_709386.htm